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张武汉: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助我成长
发布时间:2013-12-31 00:00:00文章来源:衡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阅读:
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申请科研项目和经费存在着极大的挑战。而我则很幸运,借助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省自科基金”)为科技人员提供的公平公正科研平台,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凝炼研究目标、设计研究路线,前后2次获得了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
第一次申报是在2005年,考虑到近几十年来,大量农家品种、地方品种被高产改良品种所取代,导致水稻的遗传基础日益狭窄,水稻生产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非AA型野生稻涵盖B、C、D、E、F、G、H、J、K九大基因组,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一座天然的水稻基因宝库,可以为拓宽水稻遗传基础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但是,迄今为止,通过远缘杂交途径在水稻育种上利用非AA型野生稻存在巨大困难。心怀忐忑地向省自科基金提出了申请,没想到这个难度极大、创新性强的项目得到了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通过3年的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取得较好的进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3篇),而且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野生稻渗入系,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目前该课题已结题,但后续研究应用还在进行。我个人也依托这个课题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且在此过程中打下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后续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条件。
第二次申报是在2009年,主要是基于当前水稻生产的迫切需要及我们现有工作基础提出的:超高产育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水稻特异种质R1126为近年来通过远缘复合杂交创制的特异种质,特大穗,充实度好,米质优,生育期适中,灌浆速度快,两段灌浆不明显,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种质资源,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通过两年的前期研究后,得到了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课题执行期间,我们从形态生理、QTL定位等方面对R1126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3篇论文;获得了一批优异亲本材料,所配组合具有超高产潜力(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产量较超级稻对照增产15%以上)。株叶形好,耐肥抗倒;精细定位到一个大粒主效基因,目前正在做功能研究,相关专利正在申请当中。
尽管省自科基金的资助金额不算大,但对我而言,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从选题、实验设计、实施到课题总结、汇报,逐渐由陌生到熟悉、由不知所措到慢慢能够应对,我个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初步具备主持小型课题研究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得到加强,也使我们课题组由常规育种逐步扩展到基础研究领域,为课题组的水稻育种工作增添了后劲。相关研究也陆续得到了国家863计划(2011AA10A101)和国家支撑计划(2012BAD48G01)课题的支持。
我们在研究上也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即基础研究围绕生产上的关键制约因子开展,育种则围绕基础研究的突破点进行,迅速将研究的上、下游打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我们正在做后期功能的大粒基因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更好地理解该基因的功能与遗传特性,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成果(分子标记、中间材料等)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尽快将其应用于生产,形成自己的特色拳头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省自科基金的资助下,我们的科研团队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长期以来,课题组常规育种实力较为雄厚,但在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分子育种方面实力相对薄弱,借助省自科基金的支持,我们引进了专职从事实验室研究的人员,还有若干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入,研究实力大幅增强,提升了本课题组的整体研究水平。当然,由于水稻生长周期长等原因,要取得大的成果还需要一些时间。与科研同行相比,我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希望在以后的日子还能继续得到省自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为杂交水稻事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