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助推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
发布时间:2014-06-06 00:00:00文章来源:衡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阅读:
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科目前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30余人的科研队伍。近年来,该学科快速发展,在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充分体现了基金在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 病原生物学科近5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概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与省级层面的高层次科学研究项目,其数目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科长期以来高度注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采用申报动员、讲座辅导、经验交流、学科讨论、校内专家评审、形式审查等方式,积极组织申报、不断提高标书质量。近5年学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其中面上项目15项、青年基金项目1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项,省市联合基金项目2项;立项金额达900余万元。
2.自然科学基金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稳定
人才是科技竞争的第一要素,高校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引进和稳定高水平科研人才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而科研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必须得到研究经费的支持。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为科技工作者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提供了的资金,使获资助的人员在科学研究和事业成长方面大受裨益,同时也为整个科研团队人才资源的接续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科大部分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早期受过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探索,激发其创新欲望和积极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在不断创新与开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早期获得基金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如今已成为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5年来有14位青年科研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学科国家基金项目近一半,他们已经或正逐步成长为本学科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骨干。
自科基金为获资助者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更充足的研究经费,为晋升职称和绩效考核积累了工作业绩,也提高了其经济待遇,这对吸引人才、稳定学科队伍、保持学科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基金资助的人员绝大多数借助于基金完成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晋升了副高以上职称,学科送出去的留学归国人员绝大多数学成后重返了学科,继续为学科奉献力量。2011年学科被批准为湖南省“百人计划”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生是具体执行科研基金研究内容的主体,自然科学基金也为学科研究生培养提高了保障。5年来学科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80余名,8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自科基金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申请、评审、管理和交流等资助管理活动,发挥了择优资助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基本功能,这一架构对于发展与完善学科体系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使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科的科研实力迅速提升,研究工作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年学科获得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同年《医学微生物学》获湖南省精品课程;2009年,以学科博士点为依托力量之一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病原体致病机制与防治”团队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同年《医学免疫学》获湖南省精品课程;2011年以本学科为依托力量之一的基础医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学科为亚洲支原体学会常务副主席单位、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特殊病原体学组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人兽共患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会委员单位,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特殊病原体学组主任委员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拥有一支在国内知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把握研究方向、学术前沿和发展机遇的学科队伍,形成了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重要特殊病原体快速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治三个稳定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5年来,在自然基金为主的项目资助下,学科共获省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其它省厅(市)奖项十余项,编写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
4.自然科学基金促进科研平台建设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是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病原生物学科通过组合研究方向,积极申报科研平台,在申报材料中,成员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所带来的成果都是主要内容和支撑。近几年来,学科先后打造了“病原体致病机制与防治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10)、“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项目”(2010) 、“重要特殊病原体防控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12)、“特殊病原体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4)等四个科研平台,先进的科研平台为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高起点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和技术支撑,对提高学科科研水平,促进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5. 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学术交流
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增强了学科的实力,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为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相互合作与交流环境提供了前提。学科聘请了中国CDC、美国德州大学、克利夫兰医疗基地等单位的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为客座教授,并与之所在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定期委派教师向海内外优秀科研群体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科研管理经验,增强了自身及团队的全球化战略意识,这些被委派的教师学习后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自然科学基金的助力下,学科成功举办了亚洲支原体国际会议、全国特殊病原体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术交流会等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诚然,南华大学病原生物学科正迈入基金资助助力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助力基金申报的良性循环轨道,然而,与一流学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争取国家重点项目、杰青项目以至“973”、“863”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级科研奖项,是学科今后努力的目标,这必将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