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动态行业新闻

自然科学基金促地方高校学科发展

发布时间:2014-11-05 00:00:00文章来源:衡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阅读: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是南华大学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同时招收工程硕士,并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等海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土木工程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重点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湖南省重点专业。近年来,学院承担了10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纵横向课题,科研经费共6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与教学成果40余项,国家专利30余项。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基金的有效支持,在基金的支持下,近年来,学院基础研究充满活力,保持和发展了特色和优势,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促进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为了加强科学基金的管理,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宣传,做好申报动员工作
学院不断加大自然学科基金的宣传,使得学院教师高度重视基金的申报。科学基金项目对增强学科科研实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学科研人员的认识,学院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在各个场合以多种方式向教学科研人员宣传这种思想理念,使全院教师清楚认识到,积极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努力提高项目的数量与层次,是提升学院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必须成为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的方向。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科学基金的申报,学院在每年十一月份就启动基金申报的动员工作。学院领导不仅在全院大会上多次强调申报基金的意义和重要性,还把当年满足申报条件的老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老师,由教学科研办组织召开基金申报专题会议。专题会议上主管科研的院领导详细给各位教师讲解科学基金申报流程、项目指南、近年申报趋势及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针对学院有一些老师对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畏难”心理,学院领导单独做思想工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增强其科研能力的措施,使其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
二、营造创新环境,提高标书质量
学院每年都开展申报前动员,分析前一年的申报情况、查找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讲解新一轮申报的资助动态,帮助申报人认真阅读、理解“项目指南”,掌握相关信息,使选题符合基金资助的选题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邀请富有申报经验的专家作基金申报专题讲座,向年轻科技人员传授标书撰写和申报经验,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论证、学院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即科室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论证后,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逐一评审、“一对一”修改,再由学院教学科研办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内容包括文字是否表述通畅、规范,学术思想是否新颖、立项根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合理等。
同时,学院近年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专门设立了教学科研办,加强科研管理。“十二五”期间,学院引进青年教师17人,其中博士8名。学院还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及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联系,每年派出多名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考察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增加科研效益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提高项目效益、质量的关键,也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学院主要抓好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几个关键环节的管理:注重年度进展报告、结题报告;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对取得高水平成果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管理;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中拨出转款,购买一些科研急需的先进仪器和大型设备,以确保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按期完成。
为了进一步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每年学院组织专家对课题负责人产出进行评估,按照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对课题完成好,产出高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在申报项目时优先考虑支持,还加强课题与成果的衔接,为符合成果申报标准的科技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并组织好成果申报工作。对科研工作滞后、不积极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检查中差的科技人员,在一定期限内暂停其申报项目的资格,并与其职称评定、晋升和年终考评等挂钩。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确保了课题高质量的完成。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已经深入到本单位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二五期间,学院新增科研项目78项,其中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27项,科研经费达到4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57篇,专著13部,获得专利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展望未来,学院将不断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使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上一篇:科技部、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下一篇: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版权所有:衡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衡阳市华新开发区长丰大道33号

湘公网安备 43040802000026号